經絡學說的形成,因素很多,非一年或一日就形成,

它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與配合臨床療效的應證,

才會慢慢形成,一般言,經絡學說的形成,

有下列四個要素

一、針響(即針感)之所及

        例如針刺合谷穴或偏歷穴....等,針感會傳到手肘或肩膀......等,

        因此把針刺時,有相同或類似針感的部位連接起來,

        慢慢就變成一條經絡了。

二、腧穴(穴道)之主治

        把作用相同的穴道,連接起來,慢慢就變成為一條經絡了。

三、病理之反應

       人體有病時,常會反射到 (1) 病灶之前面(常指募穴)

       (2)病灶之後面(常指背俞穴)(3)病灶的(常指經絡的遠處穴道)

       將這些反應點,連接起來,慢慢就會變成一條經絡,

       例如:胃病,常會反映到前面的梁門穴,

       遠處的足三里穴或內庭穴與背部的胃俞穴。

四、整體觀念的啟示

        經絡各自獨立,又互相影響,所以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,

        不是只受一條經絡影響,而是受很多條相關的經絡互相影響,

        例如土(脾、胃)可生金(肺、大腸),又木(肝、膽)可剋土(脾、胃),

        所以胃有病時(實證、虛證或虛實夾雜症),不是只 用胃經一條來處理,

        而是可用胃經、肺經與肝膽經等數條經絡來處理,

        所以經絡是保健與治病的捷徑各自獨立又互相影響,

        因此保健治病時必須要有整體的觀念,才會有好的效果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針灸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