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現今的針灸經穴教科書中,已確認有十四條經絡

 

及其上的 361 個穴道﹙單側﹚,與 6 百多年前的宋朝

 

王惟一所鑄造的 " 銅人模型 "﹙有十四條經絡及其上

 

354個穴道﹚相比較,差別不大,只有穴道增加7個而已。

 

       但現今的針灸經穴教科書中和古書籍最大的不同

 

,可分下列數項,並依序分多次給網友們介紹:

 

(1) 361穴道的名稱,已有統一的規範,全世界的針灸

 

     經穴愛好者,研習時將有容易溝通的管道,可促進

 

     針灸學術的交流,例如:大腸經的禾髎,今已統稱

 

     為口禾髎三焦經的和髎,今已統稱為耳和髎

 

     和髎()…等。

 

(2) 膀胱經單側67個穴道的次序也有改變,總共有19

 

     穴道,如:" 委中 " 以前是膀胱經54 個穴道,

 

     現今則改為膀胱經40個穴道…等。因"穴道的作用

 

      ""經絡的作用"是一致的,所以穴道的次序雖有

 

     不同,但臨床上的作用與效果都還是一樣,故請

 

     讀者們放心。

 

(3) 四肢取穴的"分寸折量法",在上肢部分已有改變,

 

     以前肘橫紋到腕橫紋的"分寸折量法"10寸,現今

 

     已改為12寸﹙分12等分的意思﹚。

 

(4) 361穴中,穴名相同的,都做了有效區隔,例如:

 

     三里(),指在上肢大腸經的手三里;三里()

 

     指在下肢胃經的足三里;臨泣(),指膽經在頭部

 

     的頭臨泣;臨泣(),指膽經在下肢的足臨泣…等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    以上種種的古今不同處,將分數次給讀者們介紹,

 

敬請耐心等待,謝謝!!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針灸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