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所使用的杯子,常為獸角(稱為角法)與竹筒杯(稱為吸筒療法);現代所使用的杯子,常為玻璃杯與抽氣杯;而現代所使用的抽氣杯則與古代的角法,非常類似,都是:
1.中間有空隙
獸角中間挖空,壓克力杯中間,本就有空隙。
2.末端有洞
獸角尾端要挖洞以便用嘴吸拔,達到吸取膿血的效果;壓克力杯末端則有孔,故用抽氣方式,達到宣散氣血或吸取膿血的效果。
古代所使用的杯子,常為獸角(稱為角法)與竹筒杯(稱為吸筒療法);現代所使用的杯子,常為玻璃杯與抽氣杯;而現代所使用的抽氣杯則與古代的角法,非常類似,都是:
1.中間有空隙
獸角中間挖空,壓克力杯中間,本就有空隙。
2.末端有洞
獸角尾端要挖洞以便用嘴吸拔,達到吸取膿血的效果;壓克力杯末端則有孔,故用抽氣方式,達到宣散氣血或吸取膿血的效果。
‧拔罐時,拔罐杯子在人體身上的形式,有下列5種:
1.單罐:只用一個杯子
2.多罐:兩個以上(杯子之間隔,要1至2分以上,才不會刮傷),臨床上最常用
3.閃罐:臨床上最常用
4.留罐:臨床上最常用
原則上,刺絡拔罐要交給醫師使用,一般民眾與民俗療法人員,依現行法令規章,不可使用(因有侵入性的醫療行為,要交給醫師才能使用)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‧刺絡拔罐的工具,有下列幾種:
1.三稜針
‧拔罐的臨床應用,可單獨使用,也可配合其他方法使用,有4種,說明如下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‧傳統火罐:可單獨使用,叫做拔罐療法
‧拔罐學的「文獻」,說明如下:
1.《肘後備急方》(晉,西元265年,葛洪著):最早
2.《外台祕要》(隋唐,王熹著)
3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(西元1765年,趙學敏著):最詳細
4.其他:《五十二病方》(或許是更早的拔罐文獻)
古人常因營養不良或疾病而太瘦似皮包骨,故刮痧常會傷到骨膜與骨頭,所以有背部督脈不可刮痧的說法,今人常因吃太好或食物過量而太胖,刮痧督脈不會傷到骨膜與骨頭,所以背部督脈可以刮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‧背部督脈:刮痧板,最好一人一付,以避免感染